[摘要] 海口人歡度春節(jié),叫做“過年”或“做年”。從臘月二卜四日“送灶君”大搞衛(wèi)生起,至正月十五元宵止,歷時二卜二天,都屬過年節(jié)期。其中
海口人歡度春節(jié),叫做“過年”或“做年”。從臘月二卜四日“送灶君”大搞衛(wèi)生起,至正月十五元宵止,歷時二卜二天,都屬過年節(jié)期。其中自臘月三十日吃“團年飯”俗稱圍爐)起至初三夜止,叫“大年”;十五元宵稱“小年”或“年仔”。
新中國成立前,??谌诉^年時間較長,主要是因為過去的商店都是私營的,其員工不少是從郊區(qū)或各縣雇傭的,他們一年一度回鄉(xiāng)過年,時間就長些。另外,由于習慣,過年期間買東西的人少,因而商店多在正月十六日后開市。但個別商店為了賺錢,過初五就開市了,爆竹、玩具行業(yè),大年也照常營業(yè)。開市大都用三牲敬財神公,大燃鞭炮.
‘灶君”俗稱“灶公”。傳說“灶公”是玉帝派來人間監(jiān)督善惡之神,每年這一天要上天向玉帝匯報。因此,各家各戶都用新掃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后,里里外外,上上下下,全面打掃;一切家具用品什物,特別是桌椅、床鋪、被子、蚊帳等都要洗刷得千干凈凈;香爐灰也要在此時除去并換上新的爐泥。夜晚備酒果設祭,為“灶公”送行。有的人家還借此時機修灶、粉刷墻壁,然后貼上新對聯、年畫,門楣、家具、庭院、果樹還貼上“利市”紅紙。三十除夕,男女老少洗澡后,換上新衣裳,富家子女還要穿新鞋、新襪,戴新帽子。大抵都是送舊迎新之意,盼望新的一年,興旺發(fā)達,有個好光景。
三十下午張燈結彩,大燃鞭炮,以三牲或五牲祭祀祖先。入夜,處處張燈,夜以繼日,燈火明亮,一連數天,直至初更(約為入夜8時左右,,復設酒果,迎接“灶公”還家。四天亮才罷。此為“發(fā)燈”,取“發(fā)財添丁”之意。初四更(約為人夜8時左右),復設酒果,迎接“灶公”還家。三十夜,不少人還要“守歲”,終夜不眠,直等到初一新年降之時,爭先燃放入年喜炮,意為“迎春接?!?。接著由晚輩向家長叩首,行禮,祝賀“添福添壽”,長輩給晚輩“壓歲錢”。
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始,早飯或全日都“吃齋”(素食),寄有“清凈潔白”之意。初一禁忌甚多:不挑水,不掃地,即使爆竹碎紙盈庭,果殼紙屑滿地,也不能掃除,怕把“財神”趕跑了。不相罵,不打架,不大聲說話,不用刀,忌打碎器皿,意為全年“和和氣氣、平平安安”。逢人都講吉利話,甚至嬰兒拉尿在母親的褲子上,也說是“有食有使”(海南話:“使”與“屎”同音,雙關語,“有使”意為“有錢花”),便可“逢兇化吉”。女人不串門,怕別人嫌怨添“女”不添“丁”。
年前,多數家庭都備些年果、糖仔、餅干以過年待客用;還有意買捆甘蔗和一些柑橘回家,取“家庭甜蜜”之意。
海口三面臨海,魚是常備的栗肴,但初一不吃葷,也不上市買菜。因此,那些“五邑”商民,除夕就買一對大魚煎 2著,待到初二“開齋”才吃,圖個全年有“余”,一年到頭就 ,不愁食穿了。
初一至初四朋友互相拜賀,問候平安,叫做“拜年”。
初二是出閣女子帶丈夫回娘家“拜年”的日子。當天上午女婿上門拜年,岳父母要準備比較豐盛的筵席宴之,并用紅紙包糖果、甜飴等食物給女兒做“迎路”禮品。如果女婿是第一次上門,鄰近的同輩姐妹還要乘機偷看女友之新郎。
初三是大年的醉后一天,有做甜飴的,有煮甜糯米干飯的。初三吃甜食,寓“一年甜到底”之意。
此外,元月活動很多,屬春節(jié)期范圍的還有:
初五土生日,以三牲祭祀土神。是日不耕地,不動土,不掃地,以免驚動土神。
初七人生日,上午以三牲祭拜先輩在天之靈,望其在陰間保佑子孫平安。是日吃好穿好,避免重體力勞動,愛吃粉絲、面條,寓祝愿人生“福壽綿長”之意。
初九天生日,即天皇玉帝的誕期,??谒追Q“老爸生日”。是日凌晨一點鐘左右,以清茶素果祭奉天皇玉帝。當天全家吃素,以示對天皇玉帝的虔敬。
從初七開始至三十日止,村村都有“行符放燈”的習俗。“行符”就是抬“公祖”(木偶)巡村,家家戶戶都要燒香點燭,備清茶素果迎接祭拜,燃放鞭炮,挨家逐戶沿門貼符”。兒童還要鉆“公祖”屁股。“行符”完畢,還要抬著“公祖”追趕急跑,俗稱“走公”,名曰“遣瘟”。其意為清凈鄉(xiāng)村,把全村的妖魔鬼怪通通清理出來,趕出村外,以保安康?!靶蟹钡那耙狗艧?,家家戶戶懸掛燈籠。前一年生男丁的,還要制作(或購買)土燈送于廟中點燃,以讓“公祖”知道各戶新添之男丁,“行符”時得加以保護。
舊社會“行符走公”,常常引起與鄰村的械斗,主要是由于迷信,認為上村把鬼趕給下村,只顧本村平安卻危害別村安全。因此,上下左右,鄰村之間,一般都不大團結。
“行符放燈”期間,幾乎每天都有村莊、街坊演戲慶祝。有條件的還組織武術隊比武,舞獅,舞龍,踩高蹺,放煙花,化裝成故事人物游街,熱鬧非常。
(撰稿:馮仁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