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 農(nóng)歷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(jié),簡稱盂蘭節(jié),又稱中元節(jié),鬼節(jié)。 “盂蘭盆”是天竺語,意為“解救倒懸”。傳說釋迦弟子目連,神通廣大,親
農(nóng)歷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(jié),簡稱盂蘭節(jié),又稱中元節(jié),鬼節(jié)。
“盂蘭盆”是天竺語,意為“解救倒懸”。傳說釋迦弟子目連,神通廣大,親人地獄,看見母親在地獄受苦,如處倒懸。他求佛超度。佛說要在七月十五備百果食,供祀眾鬼,這樣才可以使其母親解脫,佛教徒為此興起盂蘭盆會(huì)。這原是佛教的節(jié)日,為追薦祖先而舉行。
我國自梁武帝時(shí)始設(shè)“盂蘭盆齋”,后來每逢七月十五,僧眾以盆供諸寺,相沿成俗。此日既祭祀祖先,也拜祭陰曹中一切野鬼孤魂。??诤P闩跇瞧拢夥懦跗谏写嬉挥厶m小廟,每逢七月十五日,附近村民還有祭拜的習(xí)俗,今已拆除。
唐代,道家謂正月十五為上元,十月十五為下元,七月居中,故七月十五為中元,稱中元節(jié)。這“三元”是三官的別稱,即“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”、“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”、“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”。而“三元日”,各為三宮的誕辰。
據(jù)傳,每年七月初一至十五閻羅王放鬼出界,以得探子孫后代。因此,民家從初一起,買彩色紙料糊制縫氏冠、紙鞋、紙衣服和紙錢銀、紙金磚,燒悼掉亡魂,以七月初七和十五醉為隆重。十五晚上,家家燒香,圍插房屋四周,并買小芋頭、楊桃等青果施舍孤魂,謂稱“施孤”,以示歡送陰問祖輩以及游蕩在外野鬼孤魂回陰府去。
(撰稿?馮仁鴻)